热销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所有产品 > 邮票 > 编年邮票 > 2008年邮票 > 商品详情
所在分类: 邮票 > 编年邮票 > 2008年邮票
2008-4 中国鸟 小版张
2008-4 中国鸟 小版张
http://www.e-stamps.cn/upload/2013/05/24/220553aee225.jpg/300x300_Min
  • 产品编号: 1654
  • 会员价: ¥7.50
  • 可获积分: 5
  • 我的优惠: 登录后查看
  • 收购价: ¥4.00元
  • 编 号 2008-4 名称 中国鸟(T) 发行日期 2008-2-28 发行量 1199.17万套 全套面值 7.20元 齿孔度数 13.5×13 全套枚数 6枚 版 别 影写版 印制机构 北京邮票厂 整版枚数 6枚(1套) 各 枚 详 细
  • 点击量: 40342
  • 销售量: 574
  • 库存量: 16
- +

编  号 2008-4
名称 中国鸟(T)


发行日期 2008-2-28 发行量 1199.17万套 全套面值 7.20元
齿孔度数 13.5×13 全套枚数 6枚 版  别 影写版
印制机构 北京邮票厂 整版枚数 6枚(1套)
各   枚   详   细   情   况
编号 面值 规格(MM) 名    称 发行量 设计者
1 1.20元 30×40台湾蓝鹊 1199.17万枚 曾孝濂
2 1.20元 30×40藏    鹀 1199.17万枚 
3 1.20元 30×40黄腹角稚 1199.17万枚 
4 1.20元 30×40黑额山噪鹛1199.17万枚 
5 1.20元 30×40红腹锦鸡 1199.17万枚 
6 1.20元 30×40白尾地鸦 1199.17万枚 


背景/介绍:
    台湾蓝鹊,体型修长(69厘米)的湛蓝色鹊。头及上胸黑色,尾羽羽端黑白相间,中央尾羽形长。 虹膜-浅黄;嘴-猩红;脚-红色。分布范围:台湾特有种。分布状况:已从台湾西部的过伐低地上消失,但在海拔300~1200米有林山地并不罕见。 习性:结群繁殖的鸟种。常结小群活动,习性同中国大陆的红嘴蓝鹊。冬季下迁至低海拔处。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藏鹀,为中国特产种。分布于青藏高原青海南部扎多、曲麻莱、东南部河南县,西藏昌都地区北部澜沧江上游。保护级别: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稀有种。动物简介:全长约16cm。头顶、后颈、耳羽及颈侧呈黑色,白鬼眉纹自嘴基向后伸至部;眼先及前颊红褐色;上体和两肩鲜红栗色;后颈具一蓝灰色横带,下延到胸部;翅黑褐色,具淡色羽缘;尾黑褐色, 外侧两对除羽基及部分外翈以外呈纯白色;颏与喉白色,上胸具一宽阔黑带,与颈侧的黑色相连,下胸及腹部两胁蓝灰色,尾下覆羽肉桂红色。虹膜黑褐色,嘴黑色,脚黄色,爪黑褐色,藏鹀具鲜红栗色的背部,上胸的黑带及下胸的纯灰蓝色可与其他各种鹀相区别。栖息于海拔4000m以上的山柳灌丛一带,6月份观察到亲鸟寻食育雏。食物主要为鳞翅目幼虫,采得一只嘴上还衔着夜蛾幼虫的亲鸟。常在地面啄食,亦栖于灌木。
    黄腹角稚:体重1500-2000克。雄鸟具前黑后红的羽冠,两侧各长一翠蓝色肉角;喉部肉裙为蓝色及鲜红色。上体大部为栗红色,杂以皮黄色卵圆斑;下体呈纯皮黄色。雌鸟上体棕褐色,杂以黑、棕白色的点状斑;下体淡皮黄色,胸部多黑斑,腹部则有大白斑。栖息于海拔700-1600米的高山林中。主食交让木、光叶红豆、青岗栋等果实及叶、嫩芽、嫩枝,也食白蚁、蚯蚓、毛虫等。3月进人繁殖期,一般产2-3枚卵,孵化期28天左右。为留鸟。国内仅分布于浙江南部、江西、福建、广东北部、广西等地。
    黑额山噪鹛,分布范围: 我国特产种,仅限于甘肃西南部、南部舟曲、武都、迭部及东南部文县等地。保护级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列为稀有。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IUCN 1994年列为不详种。动物简介:全长约28cm。上体葡萄灰灰褐色,腰和尾上覆羽赤褐色。外侧初级飞羽的外羽片石板蓝色,次级飞羽内羽片具一显著的白色端斑块。额、眼先和经过白色平面的线以及延伸至耳羽下基部都是深黑色。下体葡萄褐色。腹和尾下覆羽淡橙赤褐色。栖息于高山上,主要在杉树林中,特别在林下有矮竹或灌木丛的地方。雌雄终年相伴,几乎总在林下苔藓和干树叶中活动,不出树林。在树上过夜。黄昏时雌雄常高声对鸣。食物为昆虫和植物种子等。数量稀少。
    红腹锦鸡,别名:金鸡 锦鸡 红鸡 山鸡等。雄鸡体长约1000毫米。额、头顶金黄色,并延伸成丝状羽冠被覆于后颈上;脸、须及喉锈红色;后颈围以橙棕色扇状羽,各羽具一细绒黑色横班和细缘,形成披肩状、覆盖于肩胭部;上背浓绿,羽缘绒黑;下背、腰及较短的尾上覆羽金黄色;腰以后的两侧,羽端转为深红;尾羽18枚,中央尾羽长占体长2/3,呈黑褐色,满布桔黄色点斑;腹部赤红色。雌鸟体形较小,胸棕黄。栖息于中、低山着生灌丛、竹丛等的岩石山坡地带;夜宿于灌丛或低枝下。主要食物为灌木的叶子、种子、细芽、矮竹叶、竹笋以及一些昆虫类。4月开始发情,筑巢于浓密灌丛下,每窝产卵8-20枚,孵化期24天左右。为留鸟。国内分布于青海、甘肃、陕西、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广西等地。
    白尾地鸦,体小(29厘米)褐色地鸦。嘴向下弯,具紫黑色短宽冠羽,颊及喉偏黑,眼先、眼圈、头侧及颈部皮黄,翼覆羽黑色而具紫色辉光,飞羽大多白色,羽轴及羽尖近黑。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黑色。分布范围:新疆特有种。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不常见,分布仅限于环塔克拉玛干荒漠东至罗布泊的山麓地带海拔900~1300米有胡杨分布的一个环状范围内。习性:栖居荒漠灌丛及多灌木的荒野。多在地面快速行走,但也停栖于灌丛。白尾地鸦是我国新疆的独有物种,目前的数量已不足7000只,是国际知名的濒危物种。然而,至今白尾地鸦在我国仍未被纳入国家和地区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中。2004年7月,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先生首次呼吁为白尾地鸦建立保护区,将白尾地鸦第一次纳入国人的环保视野。

我要评论 条评论
${UserName}
${UserName} (来自:${IPAddress}) ${IsChecked}
${Content}
${CreateAt} 删除
头像
发表评论